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总结正常儿童的发育知识,有利于发现婴儿早期出现的某些重要症状。这些症状包括:
1. 新生儿或3月婴儿易惊、啼哭不止、厌乳和睡眠困难。
2. 早期喂养、进食咀嚼、饮水、吞咽困难,以及有流涎、呼吸障碍。
3. 感觉阈值低表现为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,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
4. 生后不久的正常婴儿,因踏步反射影响,当直立时可见两脚交互迈步动作。3月龄时虽然可一度消退,但到了3个月仍无站立表示或迈步者,既要怀疑脑瘫。
5. 过"百天"的婴儿尚不能抬头,4-5月挺腰时头仍摇摆不定。
6. 握拳:一般生后3月内婴儿可握拳不张开,如4个月仍有拇指内收,手不张开应怀疑脑瘫。
7. 正常婴儿应在3-5月时看见物体会伸手抓,若5月后还不能者疑为脑瘫。
8. 一般生后4-6周会笑,以后认人。痉挛型脑瘫患儿表情淡漠,手足徐动型常呈愁眉苦脸的样子。
9. 肌肉松软不能翻身,动作徐缓。触摸小儿大腿内侧,或让小儿脚着床或上下跳动时,出现下肢伸展交叉。
10. 僵硬,尤其在穿衣时,上肢难穿进袖口;换尿布清洗时,大腿不易外展;擦手掌时,以及洗澡时出现四肢僵硬。婴儿不喜欢洗澡时常见的表现。
11. 过早发育:脑瘫患儿可出现过早翻身,但是一种突然的反射性翻身,全身翻身如滚木样,而不是有意识的节段性翻身。痉挛性双瘫的婴儿,坐稳前可出现双下肢僵硬,像芭蕾舞演员那样的足尖站立。
1. 妊娠、围产期的高危因素
2. 运动发育迟滞和异常:一般6个月时期是发现的关键月龄,在平时应注意孩子是否有异常运动:
① 明显的左右肢体的位置和运动不对称,颈部、躯干和四肢存在左右差别。
② 颈部不对称性紧张反射:当头转向一侧时,同侧的上肢常常内收靠近身体。
③ 俯卧位可以向仰卧位翻身,不能从仰卧位转向侧卧位。
④ 俯卧位颈部垂直抬起时,不能伸展躯干和外展、外旋和伸展四肢,头不能从中央抬起来。肘部支持前臂外展困难。
⑤ 仰卧位双手、肘伸展不能拿到前正中方向。在抱着的情况下手也不能伸展开;脸被蒙住时不能用手抓下蒙脸的物品。玩具在30cm高处时,不能伸臂抓取。
⑥ 下肢除了屈曲、伸展外,不能做其它动作。
⑦ 由仰卧位向坐位拉起时,头仍处于后倾状态,不能以坐骨结节为支点髋关节伸展不充分,骨盆后倾。
⑧ 坐位时,明显的胸腰部向后拱起,不愿意伸腿坐。
⑨ 立位时髋关节有内收、内旋和足外翻、尖足倾向。
⑩ 做不到手-手、手-足、口-足的协调。
3. 肌紧张和病态姿势:4-5月脑瘫患儿可以看到对姿势不适应的病态姿势,如肌肉的异常收缩状态,表现为肌肉的过度紧张、紧张度低下、动摇性,以及肌肉收缩的不协调。
1. 俯卧位:正常儿俯卧位呈以上肢支持身体的姿态,头抬起。脑瘫患儿手呈软塌塌的样子。
2. 坐位:正常儿,检查者使小儿稳坐后,稍放手小儿可保持一定时间的坐姿。脑瘫患儿不能稳定保持坐姿而且双上肢的不随意运动明显。如向后方轻轻推头,正常儿应当是弓背取防御姿势,脑瘫患儿则会突然倒下。
3. 提足倒立:抓住婴儿一足提起使双下肢倒悬,正常儿髋、膝关节屈曲下落,脑瘫患儿仍为下肢伸直状。
4. 颈部活动不对称(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):以双手持小儿头部左右回旋,脑瘫患儿会出现颜面侧上肢伸展,反对侧上肢屈曲姿态。正常儿不会出现此种现象。
5. 抓握反射:小儿仰卧,让其抓住检查者的两拇指。脑瘫患儿会抓住拇指不放手。抬起上身,正常儿在抬起上身前手放松。
6. 踢蹬反射:小儿仰卧,以一手掌按压脑瘫患儿膝关节时,另一侧下肢会做出踢蹬动作。正常儿看不到这种现象。
7. 下肢交叉反射:小儿侧卧,抬起一侧下肢,正常儿可见另一侧下肢的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。脑瘫患儿则表现另一侧下肢随着抬起。
8. 踏步反射:扶小儿腋下保持立位,正常儿可见两下肢稍开大,足底着地站立。脑瘫患儿则以足尖站立,双下肢交叉,像有意识地踏步。
9. 惊吓反应:小儿仰卧,突然扣敲小儿头两侧。正常儿四肢只有瞬间的抖动。而脑瘫患儿四肢抬起并有短暂的停顿。
当然,一旦发现婴儿有上述现象,也并不一定说明就是患了脑瘫,还需要到专科医院进行就诊,排除其它神经系统疾病。才能最后做出脑瘫的诊断。